優質學習路線/漫遊漁翁島一走讀澎湖自然人文之美

漫遊漁翁島—走讀澎湖自然人文之美

課程內容說明

一、 設計理念

(一)傳統的戶外教育課程進行方式,大多偏重教師的解說與導覽,學生多以聽眾的角色來進行場域及資源參觀,較少有操作與體驗的學習。本次設計的 戶外教育學習路線以呼應 108 新課綱的理念,在每一個場域設計一個統整相關領域、學生參與比重較高的「學習任務」。設計者的理念是「少即是多」,以一節課來說,進行一個能夠深入探究的主題學習活動足矣!

(二)實施學生參與為主、教師引導為輔的課程活動,授課教師要花的時間精力 不見得比親自解說或導覽來得少,雖然解說導覽也有其不可取代的效果與價值。因此實施戶外教育課程,教師最重要的還是要評估課程目標與學生 的學習特質為何?選擇最合適、教師較有把握的課程實施模式,建議不要太過刻意的“依樣畫葫蘆”。

(三)西嶼鄉內戶外教育資源豐富,交通路線也相對單純,設計者一直認為是本 縣實施戶外教育課程的理想場域。因此做為此次戶外教育學習路線 2.0 版 的起點,盼望未來能擴及到本縣其他地區。

二、 課程實施注意事項

(一)學習路線共有 7 個學習場域、7 個學習活動,每個活動實際進行時間均以一節課(40 分鐘)規劃,不含交通時間;因此要在一天的時間內完成所 有課程難度甚高,建議教學者可視課程時間與交通路程,自由選擇其中合適的學習活動進行即可。

(二)這些學習活動幾乎都要進行分組合作與具備較多知識背景的操作,適合 國小高年級的學生進行學習(六年級為首選)。參與人數也建議 20 人以下為宜,可提升戶外探究學習的成效。

(三)課程實施流程參考自自然領綱學習表現架構表中問題解決的「觀察定題、計劃執行、分析發現、討論傳達」四階段,但教學者仍可加以改編 與調整流程,規劃出自己認為最合適的教學模式。

Image
跨海大橋—往來車輛有多少?

(一) 課程目標
      1. 認識數學的統計方法及估算、推論的原理。
      2. 實際進行跨海大橋車流量的紀錄與統計,並推算單日車流量。
      3. 培養科學探究的精神,並發現推論時要注意的限制與變因。
(二) 教學資源
      計時工具(碼表)、統計表格、壓克力板夾、筆
(三) 教學流程(教學時間約 40 分鐘,不含交通路程時間)
      1. 觀察與定題:
          (1) 觀察:教師在漁翁島橋頭指導學生觀察跨海大橋的環境與特色,請學生發表看法。(參考答案:觀光客很多、車輛很多、橋看起來很長......等)
          (2) 引導:教師簡介跨海大橋連接了白沙與西嶼兩鄉,全長約 2500 公尺,現有橋梁為 1996 年通車的第二代橋;1970 年第一代跨海大橋通車時

               曾號稱「遠東第一跨海長橋」。漁翁島橋頭公園的景致迷人,並可遠眺橋下海流湍急的「吼門」水道(澎湖危險水域排行第二)。
          (3) 提問:車流量的意思是什麼?跨海大橋每天的車流量大概有多少?請學生預測與發表。
          (4) 追問:有什麼方法可以知道每天的車流量?請學生發表看法(例如:可以架設攝影機記錄一整天......),然後討論出可以用數學方法來估算。
      2. 計劃與執行:
          (1) 師生討論:計算車流量的方式,可以用固定時間通過的車輛數來推算,例如每小時有 10 輛汽車通過,一天可能會有 10 輛/小時*24 小時

               =240 輛汽車通過(註:這是早期的估算車流量方式,現今已有更精準的統計方法;本課程是選擇小學生較容易理解的方式,讓學生學習如何

               將數學運用於解決問題)。
          (2) 請學生分組討論並規劃如何進行紀錄:紀錄的時間要多長?車輛如何分類?
          (3) 請學生依據計畫分工,進行固定時間內通過跨海大橋的車輛記錄與統計。
      3. 分析與發現:
          (1) 請各組報告統計結果(例如機車 OO 台、汽車 OO 輛、大客車 OO 輛)。
          (2) 請各組報告觀察紀錄過程中發現或遇到的問題。
      4. 討論與傳達:
          (1) 提問:教師請學生思考統計的資料如何運用?推算成一天會有多少車輛?
          (2) 請學生思考與發表,統計結果在解釋上可能會有哪些限制?(例如:白天和夜晚的車流量落差會很大,觀光季節的車流量會比較多......等)有什

               麼方法可以改進?(例如區分不同時段來計算)
          (3) 延伸:計算車流量有什麼重要性?(例如:可以評估路寬是否足夠?車流是否過於壅塞?可以推算進出人數、評估噪音問題......等)

(四) 課後延伸
      可利用統計結果於課後搭配繪製圖片(如車輛類型),製作成別出心裁的統計圖。

Image 學習單
小門地質公園—發現大地的奧秘

(一) 課程目標

      1. 透過實地觀察認識小門嶼鯨魚洞附近的重要地景與地質資源。

      2. 學習將任務單圖示與實物連結、對照,並能夠拍照進行記錄。

      3. 培養在戶外環境中仔細觀察的學習態度,並學習與小組成員分工合作。

(二) 教學資源

      拍照設備(相機、手機、平板皆可)、小門嶼任務單(可印紙本也可利用載具呈現)

(三) 教學流程(教學時間約需 40 分鐘,不含交通路程時間)

1. 觀察與定題:

      (1) 觀察:師生抵達小門鯨魚洞附近,請學生觀察周遭環境,感受小門嶼地質地形 的多樣化。

      (2) 引導:教師介紹澎湖縣政府於五鄉一市各設置一處地質公園,西嶼鄉的地質公園即在小門嶼。公園內有鯨魚洞(海蝕拱門)、小門嶼層(位

           於舊小門國小西側)… 等特殊地景,並有小門地質館可參觀,有豐富的自然學習資源。

      (3) 任務:教師請學生參閱任務地圖與圖示(目標照片),請學生發表是否看過圖示的景物?今天的任務是要依據圖示,到各個觀察點找出圖示

           的景物,特別說明照片並非景物實際大小,請學生要注意。

      (4) 提問:請學生提出完成任務地圖的相關問題。

2. 計劃與執行:

    (1) 學生分組進行活動,到各個觀察點進行觀察紀錄。

    (2) 教師需協助維護學生安全,每個小組建議宜有一位隨隊師長同行。

3. 分析與發現:

    (1) 請學生完成任務後在小門地質館前廣場集合,分享探索成果。

    (2) 請各組比對探索成果並互相給予回饋。

4. 討論與傳達:

     (1) 提問:這些地景照片是什麼?請學生就所知道的以及實地觀察所得,口頭發表。

     (2) 延伸:請學生發表一個最推薦別人欣賞觀察的景物,並說明推薦理由。

(四) 延伸活動

      在課程過程中教師並未說明任務地圖上所附目標照片是什麼?可做為學生課後作業, 請學生蒐集相關資料,確認照片內容為何?

Image 發現大地的奧秘任務單
二崁古厝聚落—古色古香遊二崁

(一) 課程目標

      1. 認識澎湖傳統建築裝飾物的代表意義以及二崁的特色褒歌。

      2. 觀察陳家古厝正面上的裝飾物,並記錄自己會唸的褒歌。

      3. 培養深入瞭解以及珍惜家鄉傳統文化的觀念。

(二) 教學資源

      任務單、壓克力板夾、筆

(三) 教學流程(教學時間約 40 分鐘,不含交通路程時間)

      1. 觀察與定題:

          (1) 觀察:師生抵達二崁,前往陳家古厝的沿途請學生觀察二崁聚落的建築特色。

          (2) 引導:教師簡介二崁社區名聞遐邇,除了有名的縣定古蹟「陳家古厝」之外, 社區內保存完整的古厝共有五十餘間,多為典型的澎湖

               古厝。村民早期多從事中藥材生意,此外特殊的「褒歌」文化也堪稱一大特色。

          (3) 提問:古厝和現代建築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學生發表參考答案:建材、外觀… 等)。

          (4) 追問:抵達陳家古厝,請學生觀察陳宅的正面,並發表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有許多的裝飾物,像老鷹、時鐘、南瓜……等)

      2. 計劃與執行:

          (1) 請學生分組觀察並畫在圖上,思考這些裝飾物有什麼意義? (老鷹象徵子孫出“英”雄,時「鐘」拆字為金童,斗甕為傳統避邪物,

               南瓜 (閩南語唸金瓜)象徵多金,鰲魚代表獨占鰲頭。)

          (2) 請各組發表分享,彼此給回饋並參考別組答案增補自己的答案。

      3. 分析與發現:

          (1) 教師說明這些裝飾物都有隱藏的代表意思(通常取諧音),這是詞語的「象徵」或「雙關」,語言與生活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

          (2) 教師提示二崁另一項特色,語言的智慧結晶—「褒歌」,這是用來表達情緒、情感與思維的即興創作,大多用閩南語來吟頌的唸謠

               (亦可用唱的),村內到處都可以看到褒歌的裝飾。

          (3) 請學生在社區內尋找一首自己最喜歡的褒歌(要會唸,不會唸的話可以跟老師或村民請教),並謄寫在學習單上。

      4. 討論與傳達:

          (1) 師生在二崁褒歌學堂集合,請幾位學生分享自己記錄到的褒歌。

          (2) 請學生聽完分享的褒歌之後想一想,褒歌的內容和什麼有關?

          (3) 統整今日課程所學,引導學生感受二崁社區對傳統建築、語言等文化進行保存與社區營造的用心。

(四) 延伸活動:學生可在課後深入探討宅第或廟宇上面裝飾物的意涵,或將蒐集到的褒歌進行改編或創作。

Image 古色古香遊二崁任務單
大菓葉玄武岩—土壤超級比一比

(一) 課程目標

      1. 觀察岩石發育為土壤的過程,認識風化作用。

      2. 學習操作土壤檢測儀,比較不同區域土壤的差異。

      3. 培養如何選擇樣本,並養成仔細操作的科學態度。

(二) 教學資源

       土壤酸鹼度/水分計(可在網路購物或科教儀器行購得;但價差頗大,一支從數百元到數千元不等,可依預算與功能需求選購)、放大鏡、

       任務單、壓克力板夾、筆

(三) 教學流程(教學時間約40 分鐘,不含交通路程時間)

      1. 觀察與定題:

         (1) 觀察:大菓葉玄武岩風景區的環境特徵為何?請學生觀察與發表。(有壯觀的柱狀玄武岩、可以看到海…等)

         (2) 引導:教師簡介大菓葉玄武岩所在地原本是採石場,玄武岩禁止開採後,這片人工造成的壯觀柱狀玄武岩變成了知名景點。石柱前

              的低地在大雨後積水形成水塘,雨後玄武岩柱倒映水面的景色美不勝收。

         (3) 提問:在大菓葉玄武岩的最上方發現了什麼?(有土壤層、有植物……等)

         (4) 追問:請學生思考最上面的土壤層是怎麼形成的?(學生推測:堆積形成的、 岩石變成的…等)那積水的池塘附近的土壤也是一樣的

              原因形成的嗎?和上方的 土壤一樣不一樣?請學生進行預測與發表。

      2. 計劃與執行:

         (1) 請學生分組討論在大菓葉玄武岩區要觀測的土壤取樣區域(選擇 3 個區域),以及還有為什麼要這樣選擇?(例如根據顏色不同、距離

              積水區遠近、顆粒粗細 不同……等)。

         (2) 教師指導學生放大鏡及土壤酸鹼度/水分計的使用方法,學生依據選擇的區域進行土壤檢測。

      3. 分析與發現:

         (1) 請各組報告檢測的結果。

         (2) 請各組報告比較三個區域土壤的發現,以及操作過程中的心得。

      4. 討論與傳達:

         (1) 提問:綜合檢測與討論結果,請學生發表對大菓葉地區土壤有了什麼認識?

         (2) 請學生思考今天的觀察與檢測結果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例如要保護好土壤層、農夫耕種時要更注意土壤改良……等)

(四) 課後延伸 教師可配合相關領域課程,指導學生用土壤栽培園藝植物或作物,並記錄土壤酸度和濕度的資料。

Image 土壤超級比一比任務單
東台軍事史蹟園區—東台尋寶記

(一) 課程目標

      1. 認識東台軍事史蹟園區的範圍與主要設施,瞭解風景區周遭環境。

      2. 學習閱讀地圖,以及在戶外判斷方向、估算距離的能力。

      3. 培養團隊合作,運用工具在戶外環境大膽且細心進行探索的態度。

(二) 教學資源 東台尋寶記任務單、工具包(內有指北針、尺、筆等工具)

(三) 教學流程(教學時間約40 分鐘,不含交通路程時間)

      1. 觀察與定題:

          (1) 觀察:師生抵達東台軍事園區停車場,請學生觀察園區的環境,園區往東可前往東台古堡,另外還有位於園區對面的

               西嶼彈藥本庫 (銅牆鐵壁)。

          (2) 引導:教師介紹東台古堡為國家一級古蹟(澎湖縣共有三處一級古蹟,澎湖天后宮,西嶼東台及西台),於西元1889 年

               建成。2021年澎湖縣府整修東台營區內日治時期的彈藥庫—西嶼彈藥本庫,讓東台軍事史蹟園區更有可看性。

          (3) 預測:軍事營區通常注重隱蔽性,所以營區可能會有那些特性?(隱蔽在樹林中、 地下化、有碉堡掩體……等)

          (4) 提問:所以在營區內移(活)動有什麼資訊很重要?(方位、距離、地形……等)

      2. 計劃與執行:

          (1) 教師引導:傳說在東台營區這裡有個寶藏(營造故事性),現在要請小朋友合作來把寶藏找出來。

          (2) 教師發給學生尋寶任務單以及工具包。

          (3) 尋寶指示如任務單所示(教師亦可自行設計與調整,需要事先布置準備好),行走距離往返約 1.1 公里。

          (4) 學生依據指令分組進行尋寶,務必有師長同行以維護安全及避免學生迷路。

3. 分析與發現:

          (1) 順利完成任務回到集合點,請學生發表如何解決過程中的問題:例如怎樣知道方位?如何知道行走了多遠?如何完成

               過程中的任務?

          (2) 請學生發表完成任務的心得感想。

4. 討論與傳達:

          (1) 寶藏是什麼東西?(阿姆斯脫朗後膛砲的模型)

          (2) 尋寶的過程中,你發現了軍事營區注重隱蔽性,有哪些特別的地方呢?

          (3) 請學生發表這個寶藏的實物在哪裡可以看到?(西台古堡)。教師說明接下來即將前往西台古堡進行課程,也可以見到寶

               藏的廬山真面目。

(四) 延伸活動 到東台軍事營區進行課程活動時,適逢東台古堡或銅牆鐵壁彈藥庫有開放時,可把握機會前往參觀體驗。參觀重

       點東台古堡與下一個學習場域西台古堡的比較;彈藥庫的環境特色(例如隔熱與保持乾燥、庫房覆銅片以防止電磁波滲入引

       爆彈藥)。

Image 東台尋寶記任務單
西台古堡—報告班長!

(一) 課程目標

      1. 觀察西台古堡內的各種設施,認識清朝軍事設施的環境。

      2. 在西台古堡大兵房內進行聲音傳遞的操作,體驗聲波傳遞的特性。

      3. 透過環境觀察與操作活動,培養解決問題的態度。

(二) 教學資源 紙杯傳聲筒(事先製作好備用)

      註:本活動在西台古堡內進行學習,進入西台古堡需要購買門票,全票30 元,學生半票15 元。學校進行戶外教育課程雖然

      可以行文西嶼鄉公所申請免費參觀,但門票並不貴,建議本著使用者付費觀念,建議購買門票為宜。

(三) 教學流程(教學時間約 40 分鐘,不含交通路程時間)

      1. 觀察與定題:

          (1) 觀察:西台古堡的環境特徵?請學生觀察與發表。(有大炮、彈藥庫、還有像隧道一樣的兵房)

          (2) 引導:西台古堡於西元 1886 年建成,現為國家一級古蹟,是西嶼鄉知名景點。占地 8 公頃多,縣政府於2009 年斥資

               裝設多門 1:1 比例的複製古砲,讓西台古堡重現當年軍事要塞的風華。

          (3) 提問:清朝的士兵在營舍內若有訊息要報告,要用什麼方式?(如人力傳話)

          (4) 追問:用這樣的方式可能有什麼困難?(如耗時耗力)

      2. 計劃與執行:

          (1) 教師引導學生在大兵房內分組站在兩端,進行“報告班長”遊戲,由其中一組 發聲傳達訊息給另外一組,看看能否聽

               清楚?

          (2) 接著使用紙杯傳聲筒進行傳話(傳話內容學生自行設計),看看效果如何?

          (3) 學生分組進行操作。

      3. 分析與發現:

          (1) 請各組報告進行傳聲活動後的發現,老師進行彙整及回饋。

          (2) 學生發現直接傳話由於聲波會分散、碰到兵房的拱形牆壁後相互干擾,形成回音,所以比較聽不清楚;

               用傳聲筒聲波比較能集中、有效的傳遞。

      4. 討論與傳達:

          (1) 請學生思考實際運用於西台古堡可以怎麼設計傳話系統?(當時還沒有電力設施)請學生分組討論。

          (2) 請學生發表規劃方案。

(四) 延伸活動:把握進入西台古堡的機會,近距離參觀雄偉的古砲以及四周環境,感受西台古堡當年扮演扼守澎湖內海的軍事

       重地角色。可以仔細觀看古砲的解說牌,從中計算古砲的射程涵蓋那些島嶼?(12吋砲射程7300公尺,約可打到馬公市觀

       音亭;10吋及6吋砲射程9100 公尺,約可打到虎井嶼及馬公港)

Image
漁翁島燈塔—燈塔爺爺有多高?

(一) 課程目標

      1. 觀察漁翁島燈塔的構造與園區環境,認識燈塔的特徵。

      2. 學習思考並運用數學知識,設計方法估算漁翁島燈塔的高度。

      3. 體驗學以致用的感覺並培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態度。

(二) 教學資源 實驗器材包、任務單、壓克力板夾、筆

(三) 教學流程(教學時間約 40 分鐘,不含交通路程時間)

      1. 觀察與定題:

          (1) 觀察:漁翁島燈塔及園區的環境特徵?請學生觀察與發表。

          (2) 引導:漁翁島燈塔始建於 1778 年,現有燈塔完工於 1874 年,是台灣地區歷史最悠久的燈塔,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燈塔園區內還有霧砲、展覽館等學習資源。 黃昏時刻,此處也是欣賞澎湖八景「西嶼落霞」的絕佳地點。

          (3) 提問:漁翁島燈塔的塔身是什麼材質?(鑄所造,即銑鐵鑄造;教師可以用磁鐵吸吸看。)

          (4) 追問:漁翁島燈塔的塔身周長有多長?如果沒有工具的情形下,可以如何測量塔身周長?

      2. 計畫與執行:

          (1) 教師引導學生合作以臂展來測量(人的臂展長度和身高大約一樣),可以小組合作進行。

          (2) 請學生發表估算結果。(漁翁島燈塔的塔身直徑約2.5 公尺,周長約7.85 公尺;此為塔底資料,塔身往上會逐漸略為

               變細)

      3. 分析與發現:

          (1) 分析各組有關塔身周長答案,再提問:塔身高度有多高?

          (2) 教師發給學生實驗器材包(內有皮尺、量角器、三角板…等器材),請學生使用適合工具驗正答案。

          (3) 再請學生思考如何利用這些器材測量、計算出燈塔高度。可以使用的方法如: 利用三角形的邊長關係、以人的身高估

               算燈塔等於幾個人高…等。請學生使用自己可以理解的方式來計算。

      4. 討論與傳達:

          (1) 學生分組進行測量與計算,老師公布正確答案約為 11 公尺。

          (2) 請各組報告計算過程的發現以及操作過程中的心得。

          (3)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與發表,燈塔的能見度和什麼因素有關(如燈光的亮度、高度……等)。台灣地區共有36座燈塔與燈

               桿,澎湖則有 6 座(澎湖目斗嶼燈塔為全台最高的燈塔)。鼓勵學生可以深入研究之,可參閱交通部航港局網站。

(四) 延伸活動:把握進入漁翁島燈塔園區的機會,參觀、認識園區內的各項設施,例如霧砲、霧笛、紀念碑…等,好好感受這臺

      澎地區歷史最悠久燈塔的風采。

Image 燈塔爺爺有多高? 任務單

單位名稱:

澎湖縣戶外教育及海洋教育中心(馬公市風櫃國小)

地址:

澎湖縣馬公市風櫃里66號

電話:

06-9951280

傳真:

06-9950487

© 澎湖縣戶外教育及海洋教育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