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湖西」戶外教育課程示例:青螺濕地紅樹林探險家一、融入領域:自然科學 二、核心素養:自-E-A1 能運用五官,敏銳的觀察周遭環境,保持好奇心、想像力持續探索自然。 三、學習內容:INb-Ⅲ-7 植物各部位的構造和所具有的功能有關,有些植物產生特化的構造以適應環境。 四、學習表現:ai-Ⅲ-1 透過科學探索了解現象發生的原因或機制,滿足好奇心。 五、議題實質內涵:戶E2:豐富自身與環境的互動經驗,培養對生活環境的覺知與敏感,體驗與珍惜環境的好。 六、永續發展目標:SDGs14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與海洋資源,以確保永續發展 七、學習目標: (一)認識青螺濕地的環境特徵及紅樹林主要的四種樹種。 (二)能使用五官及觀察用具觀察四種紅樹林植物的細部特徵並加以比較。 (三)培養仔細觀察的態度,並能注意自身安全且不破壞學習場域。 八、教學資源:膠鞋或防滑鞋,長袖衣褲、放大鏡等觀察工具、防水相機、學習附件。 九、課程流程(課程時間約80分鐘,不含交通時間): (一)學習引導:(20分鐘) 1.到達青螺濕地,教師先介紹與說明濕地的環境特色,引導學生觀察青螺濕地的環境,並介紹紅樹林植物的特色: (1)根部會演化成氣生(呼吸)根或支持根。 (2)葉片通常較肥厚以便儲水,部分植物葉片有泌鹽(排出多餘鹽分)的功能。 (3)部分植物的果實演化為「胎生苗」。 2.教師說明本次課程的學習任務: (1)依據學習資源附件的海茄冬、欖李、紅海欖、水筆仔四種紅樹林植物各部位特徵,學習實地辨認紅樹林樹種。 (2)小組討論出四種紅樹林樹種辨識時的最明顯特徵。 (3)除了紅樹林樹種,也觀察在濕地內有無其他動植物?牠們有何特徵。 3.教師說明相關活動注意事項。溼地環境泥濘,請學生活動時注意安全(濕地蚊蟲較多,宜穿著長袖衣褲,或作防蟲叮咬預防措施);並遵守不攀折花木、不破壞生態的原則。 (二)探究活動:(40分鐘) 1.學生分組走入濕地,進行紅樹林樹種觀察與辨認。 2.依據課程進行季節不同,不一定能完整觀察到植物的花、果實,以實地能觀察者為準。四種樹種的花期如下: (1)海茄苳:花期約在4到8月間,果實為淡黃色蒴果。 (2)紅海欖:花期約在4到7月間,果實為長橢圓形核果。 (3)欖李:花期約在3到6月間,果實為胎生苗。 (4)水筆仔:花期約在5到6月間,果實為胎生苗。 3.學生可使用觀察器材輔助進行觀察(如防水相機、傳統放大鏡、數位顯微鏡等)。 4.學生如有相機可以使用,請學生拍照進行記錄(全株照片與各部位照片)。 (三)討論歸納:(10分鐘) 1.結束探究活動,於濕地區集合學生。 2.請學生分組發表四種紅樹林植物的辨識特徵,並實地搭配植株進行介紹發表(四種植物的分布概況如下圖所示),教師協助錄製學生介紹影片。 3.請學生發表其他觀察收穫與心得。
(四)歸納延伸:(10分鐘) 1.教師利用現場紅樹林植物提問,評量學生是否能正確分辨?也讓學生檢視自己歸納的辨識重點是否正確。 2.總結今日課程重點,物種辨認是學習自然生態的一大重點,尤其是細部的差異往往是分辨的重要依據,鼓勵學生持續培養觀察技能。 3.結束課程,回到觀景台上換鞋子、清洗裝備、收拾善後。 十、您還可以這樣教~教學延伸與變化 (一)除了四種青螺濕地的紅樹林樹種,也可認識鹽地鼠尾粟、濱水菜、裸花鹼蓬(鹽定)等海濱植物,觀察它們生存的特殊本領。 (二)過去在景觀台前的濕地區域很容易發現招潮蟹,如今因紅樹林植物大量繁殖已不容易看到了(但有許多陸蟹的洞穴)。即使是植物和動物也會彼此競爭生存區域,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與思考。
|
「歷史湖西」戶外教育課程示例:日軍登陸紀念碑超級比一比一、融入領域:社會領域 二、核心素養:社-E-B2認識與運用科技、資訊及媒體,並探究其與人類社會價值、信仰及態度的關聯。 三、學習內容:Cb-Ⅲ-1 不同時期臺灣、世界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影響臺灣的歷史變遷。 四、學習表現: 3d-Ⅲ-1 選定學習主題或社會議題,進行探究與實作。 五、議題實質內涵:戶E1善用教室外、戶外及校外教學,認識生活環境(自然或人為)。 六、永續發展目標:SDGs17促進和平且包容的社會,以落實永續發展;提供司法管道給所有人;在所有階層建立有效的、負責的且包容的制度。 七、學習目標: (一)瞭解甲午戰爭後日軍登陸澎湖的歷史與上陸紀念碑的沿革。 (二)能進行紀念碑現場觀察並完成任務單上的學習任務。 (三)培養仔細觀察的習慣,並展現尊重與珍惜古蹟的學習態度。 八、教學資源:任務單、行動載具、皮尺…等丈量工具。 九、課程流程(課程時間約80分鐘,不含交通時間): (一)學習引導:(10分鐘) 1.教師在林投或裡正角日軍上陸紀念碑簡要介紹日軍登陸澎湖戰役過程,以及兩座石碑的沿革。 (1)甲午戰爭之後,日軍於1895年3月23日從龍門裡正角沙灘登陸;3月24日從林投沙灘登陸,並一路挺進攻佔媽宮城(馬公);3月25日占領澎湖。 (2)1924年為了紀念日軍登陸澎湖滿29周年,在裡正角設立紀念碑;1936年又在林投設立紀念碑。1945年台灣光復後,兩座紀念碑的碑文被改為台灣光復及抗戰勝利紀念碑。 (3)裡正角上陸紀念碑曾遭到拆除,現今原碑立於東側(較低者),西側則為仿製碑(較高者);林投上陸紀念碑則大致維持原來樣貌。 2.請學生分組觀察紀念碑,並記錄於任務單上,任務包括: (1)記錄立碑年份及原來的碑文。 (2)觀察紀念碑的材質與外型特色。 (3)測量估算紀念碑高度。 (4)其他特色。 (二)探究活動:(分林投、裡正角兩階段進行,約55分鐘) 1.學生分組進行學習任務,教師巡視給予指導,並特別提醒不可破壞古蹟。 2.任務單的各項任務參考答案如學習附件上所示(印製給學生使用時請刪去答案) 。 3.較有挑戰性的任務如下: (1)記錄原來的碑文:裡正角日軍上陸紀念碑的原碑文可參考仿製碑上的碑文;林投紀念碑的原碑文已修改不可見,可參考紀念碑旁的解說牌內容(讓學生動腦在現場找線索)。 (2)紀念碑的高度:兩處紀念碑的高度皆超過一般成人的身高,要測量高度有許多方法,例如用人的身高對照來估算、利用仰角45度與石碑的距離來推算,更可以運用方便的各種測距app(如apple的測距儀)。但建議讓學生先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再給予提示與協助。 4.「其他特色」一欄請學生盡量觀察與紀錄,請學生多觀察多記錄,教師再適時補充。 5.完成學習任務後,留一點時間實地觀察林投與裡正角沙灘,這兩處日軍當時搶灘登陸的古戰場。 (三)討論歸納:(約10分鐘) 1.結束任務集合學生,請學生分組發表任務單問題的答案內容。 2.請學生彼此給予回饋,並針對答案有明顯出入的問題(例如紀念碑的高度)加以討論,教師給予澄清與補充。 3.請學生發表學習任務之外的觀察收穫與心得。 (四)歸納延伸:(5分鐘) 1.教師說明日本佔領澎湖之後,加速了馬關條約的簽訂,也開啟了日本對台澎地區50年的統治,此次戰役深具歷史意義。 2.肯定與鼓勵學生今日的用心學習,勉勵學生能多認識澎湖在地的古蹟,瞭解家鄉的歷史。 十、您還可以這樣教~教學延伸與變化 澎湖歷史上有所謂的四大戰役,即明朝與荷蘭的風櫃圍城戰、清朝與明鄭政權的澎湖海戰、清法戰爭澎湖之役與本次學習的甲午戰爭澎湖之役。鼓勵學生課後閱讀相關資料,認識其他戰役的過程與目前遺留下來的相關古蹟或遺址(例如明荷之戰的鎮海城遺址,清法戰爭的孤拔將軍衣冠塚……等)。
|
「海洋湖西」戶外教育課程示例:「招潮蟹」觀察家一、融入領域:自然科學 二、核心素養:自-E-A3 三、學習內容:INb-Ⅲ-6 動物的形態特徵與行為相關,動物身體的構造不同,有不同的運動方式。 四、學習表現:tr-Ⅲ-1 能將自己及他人所觀察、記錄的自然現象與習得的知識互相連結,察覺彼此間的關係,並提出自己的想法及知道與他人的差異。。 五、議題實質內涵:戶E3 善用五官的感知,培養眼、耳、鼻、舌、觸覺及心靈對環境感 受的能力。 六、永續發展目標:SDGs14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與海洋資源,以確保永續發展 七、學習目標: (一)認識青螺濕地的招潮蟹種類及招潮蟹棲息的環境。 (二)能運用觀察器材及參考資料觀察招潮蟹的特徵,並加以辨認、比較。 (三)培養仔細觀察的精神及分析資料、進行比較的學習態度。 八、教學資源:望遠鏡、相機或攝影器材、招潮蟹辨識資料與圖鑑。 九、課程流程(課程時間約80分鐘,不含交通時間): (一)學習引導:(20分鐘) 1.教師先介紹招潮蟹是濕地的常見動物,並介紹招潮蟹的特徵: (1)雄招潮蟹常有一對大小差異極大的敖足,揮動大螯時像是在招喚潮水,也像在拉小提琴,因此得到「招潮蟹」與「提琴手蟹」的俗稱。 (2)招潮蟹主要棲息在熱帶、副熱帶的泥灘地、紅樹林、河口,青螺濕地是招潮蟹在澎湖的主要棲息地之一。 (3)全世界有上百種招潮蟹,台灣地區目前記錄到12種,青螺濕地至少有8種以上(註:據青螺濕地保育利用計畫書所載,共記錄6種招潮蟹,但筆者實地進行觀察發現到未列入計畫書中的「糾結招潮」與「賈瑟琳招潮」,因此實際的種類應不只如此。) 2.教師簡要說明本次課程的學習任務: (1)分辨招潮蟹並不容易,因為牠們體型小又不易靠近觀察,加上牠們的體色、特徵常因雌雄、幼成體而產生變化。 (2)一般可以依據招潮蟹大螯足、頭胸甲的顏色與特徵,以及一些特殊行為作來辨識牠們。 (3)需要透過觀察器材的輔助,才能從較遠的地方來觀察辨識招潮蟹細部特徵。 3.推薦課程地點為青螺沙嘴東側海灣的泥灘地(經濟部水利處在路旁有設一標示),可利用退潮時在岸邊的階梯或是走下潮間帶觀察。此處常見招潮蟹有麗彩招潮、賈瑟琳招潮、糾結招潮、四角招潮…等。 (二)探究活動:(40分鐘) 1.學生分組,教師發下觀察指引、觀察器材,學生進行招潮蟹的觀察與辨認。 2.提醒學生觀察時要有耐性、避免發出聲響與大動作,屏氣凝神一段時間,招潮蟹就會降低戒心爬出洞穴活動。 3.請學生依據青螺濕地招潮蟹特徵表,學習依據特徵辨認招潮蟹。 4.幾種較易混淆的招潮蟹與基本辨識方法: (1)北方招潮、賈瑟琳招潮:大螯顏色為黃色系,但北方招潮通常棲息在較低的潮線,賈瑟琳招潮則較靠近岸邊。 (2)清白招潮、糾結招潮:大螯顏色為白色系,糾結招潮頭胸甲有明顯的黑白條紋,清白招潮以灰白色居多。 (3)麗彩招潮、四角招潮:大螯顏色為紅色系,麗彩招潮大螯兩指均為白色、兩指大小外形較一致,四角招潮掌節上有褐色斑點。 5.請學生記錄下觀察到的招潮蟹特殊行為(如覓食、揮動大螯、打鬥、求偶交配…等)。 (三)討論歸納:(15分鐘) 2.請學生分組發表今天在青螺濕地發現幾種招潮蟹?發現的招潮蟹讓你印象最深刻的特徵是什麼?除了招潮蟹還有發現其他的蟹類嗎? 3.教師確認學生辨識是否正確?是否掌握辨識的要領。 4.請學生發表其他觀察收穫與今日課程的心得。 (四)歸納延伸:(5分鐘) 1.教師分享過去麗彩招潮被誤認為「粗腿綠眼招潮」,以及學者命名「賈瑟琳招潮」的故事;說明招潮蟹或許個頭不起眼,但研究牠們實是一門大學問。 2.肯定與鼓勵學生,希望今天學生也有了自己和招潮蟹的故事;整理裝備、收拾善後,結束課程。 十、您還可以這樣做~教學延伸與變化 (一)如果受限於無法取得觀察的望遠鏡、攝影設備,也可讓學生現場用肉眼觀察,再透過展示影片與圖片輔助講解。 (二)除了比較不同招潮蟹的特徵差異,也可以讓學生針對特定的一種招潮蟹進行長時間觀察,深入認識招潮蟹的生態行為。
|
「地質湖西」戶外教育課程示例:「沙丘」下的秘密(設計教案時,好萊塢電影《沙丘2》正上映大受好評,課程名稱由是獲得靈感) 一、融入領域:自然科學 二、核心素養:自-E-B2 三、學習內容:INd-Ⅲ-9 流水、風和波浪對砂石和土壤產生侵蝕、風化、搬運及堆積等作用,河流是改變地表最重要的力量。 四、學習表現:pe-Ⅲ-2 能正確安全操作適合學習階段的物品、器材儀器、科技設備及資源。能進行客觀的質性觀察或數值量測並詳實記錄。 五、議題實質內涵:戶E7參加學校校外教學活動,認識地方環境,如生態、環保、地質、文化等的戶外學習。 六、永續發展目標:SDGs15保護、維護及促進陸域生態系統的永續使用,永續的管理森林,對抗沙漠化,終止及逆轉土地劣化,並遏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七、學習目標: (一)認識青螺古海嘯層的地層特色與形成原因。 (二)能使用GPS資料與google map導航找出青螺古海嘯層的位置。 (三)培養在戶外運用載具協助學習的習慣,並能和組員分工合作。 八、教學資源:手機或平板電腦等載具,網路(建議可由教師分享或使用網路分享器),測量長度的app或尺。 九、課程流程(課程時間約80分鐘,不含交通時間): 課前準備:前往青螺虎頭山的道路為較狹窄的產業道路(自行車道),大客車無法進入,小客車會車也較不易,因此交通工具的選擇需要斟酌。前往的路線可由白坑生命紀念館的岔路,或是進入青螺社區前路旁的虎頭山入口標示前往,集合地點推薦在虎頭山北側的停車平台。
1.教師帶領學生抵達青螺虎頭山,揭示今日要尋找的「青螺古海嘯層」照片,請學生猜猜看位於哪裡?請學生想想看要如何準確的定位?(GPS定位) 2.教師揭示「澎湖地景多樣性資料庫」裡青螺古海嘯層的GPS經緯度資料(經度119.656632,緯度23.606519)。 3.教師指導學生利用載具google map搜尋功能中輸入經緯度資料(先輸入緯度,再輸入經度,因此青螺古海嘯層應輸入23.606519,119.656632),然後進行導航。
4.教師簡要說明本次課程的學習任務: (1)透過google map導航找出青螺古海嘯層。 (2)找到以後拍照上傳、現場測量、填寫google表單之作業。 (3)觀察青螺古海嘯層周邊的自然環境特徵 (二)探究活動:(30分鐘) 1.學生分組利用google map導航找尋青螺古海嘯層。 2.請學生分組行動,每一組需有一位師長隨行(如只有一位教師,則集體行動)。 3.由停車場步行到青螺古海嘯層的距離約600公尺,如下圖所示。地層實際位置在GPS標示點以北的海邊,在岸上立有一根燈桿的地方。老師先不提示學生,讓學生先嘗試自行尋找與判斷。
5.古海嘯層附近有風積作用形成的潔白沙堆,是觀察風積作用的絕佳教材;另外海蝕平台上也有蕈狀岩等海蝕地形可以觀察。 (三)討論歸納:(20分鐘) 1.結束探究活動,在古海嘯層前集合學生,請學生分組發表記錄成果。 (1)青螺古海嘯層大約可分為5層,最底層是玄武岩岩盤,接著上面有一層珊瑚碎屑(海流帶來),然後是第一層風積砂層,上面就是海嘯帶來的大顆粒玄武岩沉積層,最上面是第二層風積砂層。各層厚度以實際丈量為準。 (2)沙丘是風成地形,青螺古海嘯層附近有冬季東北季風所形成的沙丘,可一併解說學習(風成地形參考資料)。 2.請學生發表其他觀察收穫與心得。 (四)歸納延伸:(10分鐘) 1.教師說明古海嘯層是地質學家新近的研究成果,說明了澎湖曾受到海嘯的影響。澎湖的地景是由海底火山、海流、風力、風化作用等各種營力所形成。 2.肯定學生是少數知道且實際看過澎湖古海嘯層的人,地質學家從現有證據分析、推論千百萬年前的地質事件,學生們今天做的正是跟科學家一樣的事情! 十、您還可以這樣做~教學延伸與變化 (一)青螺虎頭山一帶有豐富的地質地形資源,如果時間充裕、學生有體力進行路程較長的挑戰,建議可沿著西側海堤道路,將車輛停在青螺沙嘴東側空地,然後沿著北海岸往東走,雖然路程較長、海岸較不好走,但沿途可以觀察到更多岩層、海岸地形,讓學習內容更豐富。 (二)虎頭山一帶在東、西兩處高地各設有一觀景亭,其中東邊觀景亭為螺殼的造型,十分別緻。若能走到觀景亭,居高遠眺,湖西鄉北岸及鄰近諸島盡入眼底,可以用不同角度認識這片鄉土的自然環境。
|
「產業湖西」戶外教育課程示例:「菓葉灰窯」蹦世界
一、融入領域:社會領域 二、核心素養:社-E-C2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關係,養成尊重差異、關懷他人及團隊合作的態度。 三、學習內容:Ca-Ⅲ-2 土地利用反映過去和現在的環境變遷,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四、學習表現: 3d-Ⅲ-3分享學習主題、社會議題探究的發現或執行經驗,並運用回饋資訊進行省思,尋求調整與創新。 五、議題實質內涵:戶E2豐富自身與環境的互動經驗,培養對生活環境的覺知與敏感,體驗與珍惜環境的好。 六、永續發展目標:SDGs17強化永續發展執行方法及活化永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 七、學習目標: (一)認識菓葉灰窯的設施及其功能。 (二)學生能分組合作,運用「蹦世界」app製作菓葉灰窯的導覽資料。 (三)培養分組合作以及仔細觀察、彙整學習點相關資訊的態度。 八、教學資源:手機或平板電腦等載具,網路(建議可由教師分享或使用網路分享器)。 九、課程流程(課程時間約80分鐘,不含交通時間): (一)學習引導:(20分鐘) 1.「蹦世界」(popworld)app使用教學(建議在課前先完成安裝與使用教學): (1)「蹦世界」(popworld)app可於Appstore及play商店下載,使用facebook、Apple或google帳號即可登入使用,官方網站網址https://popworld.cc/。 (2)「蹦世界」是個可以製作實境解謎遊戲與智慧導覽的app,本次課程主要用來製作景點的導覽介紹,能夠製作景點的圖、文與語音介紹後上傳,當實地參觀景點時可觸發app自動帶入導覽資料。 (3)導覽製作的教學影片連結如下:https://youtu.be/swQzlGyuAAo?si=vDLOSsfE5fmqcCIQ (4)簡要的操作說明(以iOS系統為例)請參考學習資源附件。 2.教師說明本次課程的學習任務: (1)菓葉灰窯是澎湖縣現存最完整、壯觀的灰窯,於民國49年由菓葉村民陳福訠興建,現為澎湖縣登記在案的歷史建築,並設有菓葉灰窯旅遊資訊站。 (2)菓葉灰窯可分為東、西兩個建築群,東邊有大小兩座窯爐,以及篩灰場所與倉庫;西邊則有倉庫、廁所與水塔等設施。 (3)觀光局在「蹦世界」平台建置了「澎湖縣湖西鄉熱門景點」導覽資料,其中也有菓葉灰窯的介紹,但僅有簡單的文字介紹,同時圖片連結已失效。 (4)今天實地到菓葉灰窯來參觀,希望在認識它的特色之後,學生動手製作菓葉灰窯的導覽資料,提供給來參觀的民眾參考。
1.教師發下行動載具,提供網路連線,學生分組進行菓葉灰窯的導覽資料建置,請學生討論: (1)請各組確定導覽主題(如:菓葉灰窯導覽),決定要介紹灰窯的那些景點設施(如窯爐、倉庫…等)。 (2)每個要介紹的設施拍攝幾張最具代表性的照片,再輸入文字介紹內容(可運用語音輸入)。 2.教師巡視學生製作過程,協助學生製作導覽資訊。 3.請學生製作完成後上傳與發佈導覽資料。 (三)討論歸納:(15分鐘) 1.結束分組實作活動,於旅遊資訊站內集合學生。 2.教師指導學生以行動載具開啟其他組上傳的導覽資料,測試能否使用? 3.請學生發表對其他組成果的看法與建議,以及自己製作時的心得與困難。 (四)歸納延伸:(5分鐘) 1.提醒學生導覽資料後續都仍可補充,結束今天課程之後都可再加以修正。並鼓勵學生跟學校師生與家人分享自己的製作成果。 2.與學生共勉~科技力量無遠弗屆,應該善用網路科技協助學習,更可以在戶外學習時運用網路科技來讓學習過程更精采有趣。 十、您還可以這樣做~教學延伸與變化 (一)菓葉灰窯旅遊資訊站開放時間內有社區的志工人員輪值,可以指導學生與志工互動,提出菓葉灰窯或社區的相關問題向請志工請益,讓學生練習訪談、獲得更多的資訊。 (二)除了可以運用蹦世界app製作景點的導覽資料,推薦也可以在校園內指導學生製作各校的校園導覽。
|